你说这些国家还敢拿出爱国者来送乌克兰?我是真觉得这事儿像打了个大哑铃,不停在自己身上琢磨。一边叫着“人道援助”,一边还右手瞅着自己存货,左手扯着别人,操作得跟拍电影似的。你不觉得特别荒谬么?
我翻查资料,发现这事儿不新鲜。去年,欧洲几个国家的爱国者库存就已经快见底了。瑞士那边订了系统,结果拖到现在都还没拿到新,那速度和我们等快递一样,得等到未来数十年。商务部的数据显示,今年欧洲官方库存大约只有20套左右,其中德国、荷兰这样的“老厂家”最多,六套左右。乌克兰目前要的还不止六套,泽连斯基那提过十套起。
你还记得吗?德国还在强调,提供系统一定要有“华盛顿的保证”。意思就是“你们敢保证八个月内把新系统优先交付,否则我就不出手”。这句话摆明了出来就是:我们愿意帮忙,但得打一张保证牌,否则空手套白狼。结果呢?瑞士早在2022年就打了订金,但拖到现在新系统还没到手。你说这些“承诺”,是不是都变成了“抽象的承诺”?
而且,这种“先出货,再换货”的模式,只不过让欧洲的防御押宝在美国的意愿上。人家美国的态度其实也很微妙。白宫像是把这些事儿都扔给自己人说了算,“我们正在分析,要优先支持谁”。这不是明摆着吗?谁最疼乌克兰,谁就能先踢几脚。坦白讲,欧洲拼命捧着爱国者,实际上只不过是在“投靠”大哥的庇护。它的生产线那么有限,迟早出现“库存断档”的危机。
这还不算完。欧洲的担心很明显——怕掉链子。例如,去年罗马尼亚已经交了电池,可到今年年底还得等“续约”,说白了就是浪费时间。所有数据都显示,爱国者的生产速度不够快,补给线缓慢,几乎要看着乌克兰继续受创。
你知道吗?整个逻辑就很狭隘:我给你点装备,等着你帮我挡个风险。好,这很“人之常情”。但问题是,这样的“帮助”其实在不断削弱欧洲自己装配和备战的能力。自己国库里的“爱国者”就像个倒计时钟,迟早一两年后可能真的变成“烫手山芋”。
钩心斗角的地方在于,美国为了补贴自己制造商,可能优先支持一些“人脉关系更好的国家”。你观察一下,美国驻北约大使惠特克说的那句话,除了“优先考虑乌克兰”,其实就是在暗示:谁帮赢了,我们就帮谁。这就跟说:你们欧洲这帮小兄弟,不着急,后面还有大哥撑着,但大哥也要看脸色。
想问一句:你觉得这些国家真会等到那批新系统到位么?还是说,这一场“援助”游戏,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场大规模的试探和考验。谁都知道,硬货迟到,总归扯了个空。到底谁在为自己节约,谁在为乌克兰动真格?这个答案,似乎逐渐变得模糊。
联华证券-炒股开户平台-最好股票配资-本地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